五征十年援疆路 棉花地里脱贫路

2021-03-29 16:14:56    【字体大小:

支持中国制作

三月的新疆料峭轻寒,新疆棉花却冲上热搜。

说起BCI的一系列无端指责,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、 喀克夏勒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付全多少有些不可思议。

作为山东五征集团派来援疆的第一批干部,王付全扎根新疆、一干就是十年。在这十年的时间里,他和在疆工作的五征干部员工一起,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和新疆人民的福祉添砖加瓦。

熟悉山东对口援疆历史的王付全,见证了十年间五征集团产业援疆事业的多番变化。

农田里消失的工人

对于“强迫劳动”,许多新疆棉花人都觉得委屈。

清晨,维吾尔族小伙努尔·依克木开车到园区上班。两年前,他终于攒够钱买了一辆小汽车,换掉了家里的电动车,“车是新的,不到十万块钱,有空调。”

努尔·依克木在园区工作6年,任拖拉机手,是新疆麦盖提县喀克夏勒村人。“家里有25亩地,以前在家帮父母干农活,农闲时打短工。现在和工厂的合同是一年一签,每月工资3500元,社保齐全。地放在公司流转,每亩地每年给我600元租赁费,收入有了保障。”

2011年1月,落户麦盖提县的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让努尔·依克木与3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从农民转变成为现代产业工人。公司联建的喀克夏勒村共有105户维吾尔族村民,耕地2800亩,其余近万亩都是盐碱荒滩。之前村民原居住地非常分散,生产生活条件落后,特别是每年夏秋季节来临,简陋的旧房经常受到叶尔羌河河水袭击,庄稼也时常被大水淹没。

公司与村“两委”达成帮扶合作协议, 采取“村企合作”的模式对喀克夏勒村实施了整体搬迁,在万亩农业示范园内,建设了集中连片的安居富民点,使105户村民告别了简陋的木板夹心房,搬进了新居,已初步达到了“村在园区中、出门就打工”的效果。

在十万台电动车总装线车间里,一排排崭新的电动三轮车整齐地排列着,十来个维吾尔族组装工人在不同的作业区间认真工作。对于目前的工作,喀克夏勒村的艾孜木•库万非常满意:“过去种地一年辛辛苦苦也就五六千块钱,现在在公司上班一个月就挣2000多元,比种地划算多了,还不受风沙吹,也不晒太阳。”

公司还充分发挥农用机械优势,与喀克夏勒村共同成立了麦盖提县惠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,致力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,推广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。

近年来,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,无论是土地管理、棉花种植,还是棉朵采摘等环节,人员用工数都大大减少。每逢收获时节,广袤的新疆棉田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“拾花大军”已退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专业高效的机械化作业。“在我们的棉花种植示范基地,采用先进的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,高标准播种机采棉模式5000亩,500米行距误差小于两厘米,”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神采飞扬地向记者介绍道,“这可是全季田间机械植保,机械采摘收获的根本保障。”

给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

2010年以前,喀克夏勒村民主要靠种植棉花、红枣、养羊养牛为生,没有固定的家庭收入,多数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。

喀克夏勒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88人,每家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不一样,但共性在于缺少门路和缺少技能。在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“科技援建模式”是不一样的尝试。

在农业机械、棉花管理、枣树管理、设施农业等方面,公司专门从五征集团和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专家,以企业示范园为实训基地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,倡导科学、体面、完善、友好、生态的管理模式,优先安排家庭困难人员进园就业,学到一技之长。

每年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,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21500元,喀克夏勒村因此成为麦盖提县的“明星村”。

2016年,公司成立了麦盖提县绿色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积极组织引导100余户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,与农民签订托养合同,免费提供断奶种羔羊,羔羊成年后公司按市场价格统一回收。每年给农户提供分红,“分散生产经营,有效对接市场”。

坚持依靠科技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,提高科技贡献率,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综合竞争力。通过养殖合作社的建设,间接带动当地农民600余户从事刀郎羊养殖、饲草料种植,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机会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既要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;既要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民生问题,更要注重提升新疆的长远发展能力。这样的理念,在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援疆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。通过这几年的产业援疆,不少受援地群众已经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,适应了标准化、组织化、企业化的生产新方式,共同迈向生态文明、乡村振兴的新生活。